很棒的文章喔~跟大家來分享~一樣有懶人包^__^

懶人整理

1.益生菌會利用並代謝糖類產生有機酸,促進腸胃蠕動,加速排除有害物質,同時抑制腸內有害菌的繁殖。

2.小Baby還是要喝母乳的好,對腸道健康較有助益。

3.吃什麼東西就養什麼菌,多吃蔬果可以營造健康的腸道環境。

 

原文~

人體腸道解析/益生菌 加速排除有害物

細菌會啟動人體腸道的免疫反應,也會幫助分解食物,合成營養素,並排出殘餘物質到體外。

會影響人體的細菌,包括有益菌、有害菌和共生菌。有害菌如沙門氏菌,導致腸炎。共生菌如大腸桿菌,則找機會感染宿主,引發腸胃炎、尿道感染、腦膜炎等。

有益腸道健康的細菌,又稱益生菌(Probiotics),其功能在於,利用並代謝醣類產生有機酸,促進腸壁蠕動,加速排除有害物質,同時抑制腸內有害菌的繁殖。

像奶粉廣告裡,常提到的比菲德氏菌,就屬有益菌。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陳俊榮說,嬰兒出生後,細菌會快速在腸道形成聚落,自然在腸道會產生的第一株益生菌,就是比菲德氏菌。但它只是促進因子(factor),促進腸道原有的有益菌叢快速分裂增殖。

其他如乳酸菌,也是有益菌之一,所以營養專家都建議媽媽,最好哺育母乳。因為胎兒出生通過媽媽產道,或接觸到外界後,大腸就開始有細菌成長。由於母奶中有乳酸菌,其會產生酸性,抑制有害菌生長;反之喝奶粉的寶寶,腸內菌叢比較複雜,有害菌的比例相對較高。

腸道的細菌會「通知」腸道免疫系統,對抗入侵的細菌,它們甚至會趕走外來細菌。因為人類一出生,這些細菌就在腸道了,會和免疫系統互通訊息,且免疫系統不會攻擊它們。

我們吃下去食物,其中的植物可溶性纖維,其代謝出來的多醣體,無法在小腸分解;而大腸的細菌,會使出發酵本事,把多醣體轉換成脂肪酸,做為養分為身體吸收。

益生菌還能促進發酵,抑制腸肝循環,提高膽酸代謝率,並分泌短鍊脂肪酸,讓腸道呈現較健康的酸性環境、幫助營養素消化吸收,產生生理活性,合成維生素K及維生素B群。

共生菌如大腸桿菌,則會利用及代謝蛋白質和脂肪,產生氨、硫化氫和膽固醇氧化物等,若長期累積在體內,易引發腹瀉或便秘。

隨著人的成長,如同「You are what you eat!」這句話,吃什麼東西就養什麼菌。像愛吃肉的人,蛋白質消化吸收後,殘留的蛋白質由細菌將其轉變為胺基酸,大便味道比較臭。

消化時,食物所剩食糜,在腸道受到細菌分解,其中殘存的碳水化合物,被發酵釋出氫和甲烷氣體等,形成脹氣。細菌也會把殘餘的蛋白質,轉成胺基酸,且分解胺基酸為糞臭質、硫化氫和脂肪酸等,被當成糞便排出。

陳俊榮說,有的壞菌則會影響大腦神經傳導物質,讓食欲中樞錯亂,容易餓肚子,過量攝食造成肥胖。

定時清空腸道 讓生理減緩老化

「老祖母的智慧告訴我們:『腸道顧好,健康就好!』可能就是和這一連串的免疫反應有關。」莊志立說。

臺灣有三成小孩有過敏體質,例如過敏性鼻炎、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。由此看來,是否要使用人為增加補充劑的方式,讓這些過敏體質兒童吃進多一點對腸道較好的益生菌,以阻止有害菌危害健康?

莊志立強調,腸道和其他器官的免疫溝通,其實是讓壞人(有害菌)不會犯罪,而非增加多一點警察(益生菌)。

所以,從小吃很多益生菌,其實不見得對健康有利。最好是多吃新鮮蔬菜、水果,營造腸道益生菌喜好的環境,讓其自然增殖,使有害菌無法生存,才有助調整體質。

「偶爾讓孩子餓一餐,孩子反而長得更好!」莊志立說,曾有科學研究顯示,長期追蹤恆河獼猴成長記錄,將研究的獼猴分成兩組,一組每餐都餵得很飽;另一組只餵七分飽。二十年後,每餐只吃七分飽的那組獼猴,生理狀況比每餐都吃飽的那組年輕許多,可見讓腸道定時清空能減緩老化。

兒童多愛吃糖分高、香味濃的零食。莊志立表示,許多加工食品含色素和防腐劑,會使腸道產生自由基,對身體不好。

出處

http://mag.udn.com/mag/campus/storypage.jsp?f_MAIN_ID=13&f_SUB_ID=1219&f_ART_ID=395406

arrow
arrow

    yogurt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